大學圖書館的核心功能與任務,為圖書資料等學術研究與教學資源的徵集、建置與管理;同時,提供資料使用與自主學習的空間與設施。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高等教育在國家社會的發展需求中,更彰顯了其知識傳承與開創的角色,也成為全球化競合生態中,各國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因此,大學圖書館也必須與時俱進,階段性提升硬體環境品質、充實館藏資源內容,打造更完善的學術基礎資源與服務平台。
政大圖書館以形塑政大學術知識殿堂的角色為期許,近年更積極回應本校於人文創新、社會實踐與跨領域整合的新興發展,訂出長期性的重點發展工作項目,包括:指南山莊校區數位圖書館的新建、海外民主史料的徵集與數位保存應用、羅家倫文庫善本書之數位保存應用及電子期刊館藏之充實等。然而受限於校內經費不足,各項工作進度緩慢。籲請政大校友及社會大眾,支持並協助本館於人文社會科學之基礎資源建設,耕耘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之土壤,並共同守護人文理念之傳承與創新。俾助提升國內相關領域教學及學術能量。
![]() |
![]() |
![]() |
羅家倫先生藏書捐贈儀式於民國102年12月7日假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華僑文教服務中心舉行,在外交部駐西雅圖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金星處長及逾60位僑界資深代表的出席觀禮下,政治大學正式接受羅家倫先生長女羅久芳教授的捐贈。捐贈圖書共計近13,000冊,其中善本書有30種271冊,百年以上歷史之清版線裝書及西文書籍約4,500冊。
羅家倫先生藏書中271冊的善本書,是政大館藏有史以來最大的瑰寶。善本書是版本精美的古籍,數百年以前的書籍,數量有限、紙質脆弱,大部分毀損於戰爭、社會動亂、自然災害等,保存流傳不易,日漸凋零。善本書因而稀少、珍貴。中文善本書目前約以清朝乾隆年間(西元1795年)為基準,距離現今至少200年以上。此批善本書保存狀況良好,經國家圖書館特藏文獻組前主任盧錦堂先生協助鑑定,種類版本珍貴,具有極高的文化資產價值。其中包括:
- 《東里文集》,約為明正統年間(西元1436-1449)之刊本,明代楊士奇(西元1364-1444)著,共25卷,分為8冊。本文集中的記、序、跋、傳、銘、詩、辭、賦等,為研究明代初年的政治、典制、人物,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 《東萊先生十七史詳節》為明正德11年(1516)京兆劉弘毅刊本,乃宋代呂祖謙讀史書時刪節備檢之本,卷首冠以疆域世系紀年圖。經相關查證,此刊本極屬罕見,俱信為現存之孤本。
- 《市南子》為明代李光元著,明崇禎年間(1628-1643)鍾陵李氏家刻本,被列入清代四庫禁燬書目,能流傳保存下來,實屬罕見。刊本書況甚佳,版本或許比故宮博物院之典藏為早。
- 其他善本書也大都是珍稀孤本或僅存於極少數圖書館中,整體的文化資產價值難以估量。
善本書是人類共同的文化窗景、歷史鏡像與文明印記。因此,善本書成為圖書館在人類文明傳承上的神聖任務與終極聖杯,也是晉身世界級大學圖書館館藏的重要門檻,各國重要圖書館及知名一流大學圖書館皆以擁有善本書館藏為尊崇地位象徵。歷史悠久、學術地位崇高的大學,也大都在某個發展階段得到善本書的託付。從這個角度而言,一所大學是否擁有善本書館藏,相當程度的成為其學術地位與社會聲譽的一種古典指標,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學校。羅家倫先生藏書及其珍貴善本書厚澤政大,不僅為本校發展成就帶來總結性肯定的重要符號象徵,也是政大風華淬鍊,邁入百年名校,進入世界一流人文社會大學之列的歷史性里程碑。針對羅家倫先生藏書及其珍貴善本書,本校圖書館暨社資中心已經在文化資產保護、學術傳承利用、文創加值應用等面向上,積極開展相關工作,然而各項工作進度與成效,亟需更多資源的投入。您的支持與實質協助,將是孕育政大古典人文風華的關鍵助力!
- 強化善本書籍保存環境,以嚴格溫度、濕度要求陳放與庋藏,長久保存珍貴善本古籍,並期吸引潛在慨贈的藏書家。
- 整理、建檔與數位化珍貴之善本圖書與史料,提升學習與研究之成效。
- 善本書之利用與推廣,並開發各種文創應用。
- 結合其他民國時期文史相關資料,與校內相關學術單位,共同打造本校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之學術研究基地與史料共享平臺。
請註明指定用途:「圖書館羅家倫善本書保存與利用」